练字有哪些古诗
《久客临海有怀》骆宾王
天涯非日观,地屺望星楼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练
光摇乱马,剑气上连牛。草湿姑苏夕,叶下洞庭秋。欲知凄断意,江上涉安流。《从驾闾山咏马》上官仪
桂香尘处减,
练
影月前空。定惑由关吏,徒嗟塞上翁。《达奚中丞东斋壁画山水…得树杪悬泉送长安赵》卢纶
素壁画飞泉,从云落树颠。
练
垂疑叶响,云并觉枝偏。利物得双剑,为儒当一贤。应思洒尘陌,调膳亦芳鲜。《泛溪》杜甫
落景下高堂,进舟泛回溪。
谁谓筑居小,未尽乔木西。
远郊信荒僻,秋色有馀凄。
练练
峰上雪,纤纤云表霓。童戏左右岸,罟弋毕提携。
翻倒荷芰乱,指挥径路迷。
得鱼已割鳞,采藕不洗泥。
人情逐鲜美,物贱事已睽。
吾村霭暝姿,异舍鸡亦栖。
萧条欲何适,出处无可齐。
衣上见新月,霜中登故畦。
浊醪自初熟,东城多鼓鼙。
《题喷玉泉》白居易
泉喷声如玉,潭澄色似空。
练
垂青嶂上,珠泻绿盆中。溜滴三秋雨,寒生六月风。何时此岩下,来作濯缨翁。9.形容“练字”的诗词有哪些
形容“练字”的诗词有: 《神童诗》自小多才学,平生志气高;别人怀宝剑,我有笔如刀。
2.《山中》・邵定眉头无一事,笔下有千年。3.《续焚书》李贽平生懒著书,书成亦快余。
惊风日夜吼,随处足安居。4.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杜甫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
5.《从驾闾山咏马》上官仪桂香尘处减,练影月前空。定惑由关吏,徒嗟塞上翁。
练字(1)读音:[liàn zì](2)释义:1.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。2.练习写字。
(3)分类:1、钢笔字(也称硬笔字)2、毛笔字(就是所谓的软笔)(4)意义:1、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我们要弘扬民族文化。2、练字可以陶冶情操,磨练人的意志。
3、字写得好不好不仅是一个人的名片,更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。所以字写得好不好看,与练习关系密切。
从小开始练字尤为重要。
7.关于练字成果的诗句有哪些
1.宋 汪洙 《神童诗》自才平志气高,别怀宝剑我笔刀。
2.唐 杜甫《寄李太白二十韵》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 3.唐 耿�� 《咏宣州笔》落纸惊风起,摇空见露浓。
4.明 李贽《续焚书》平生懒著书,书成亦快余。5.宋 邵定《山中》眉头无一事,笔下有千年。
练字小故事:王羲之小的时候,练字十分刻苦。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,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,人们叫它“笔山”。
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,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各砚台,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,人们就把这个水池叫做“墨池”。长大以后,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,还是坚持每天练字。
有一天,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,连吃饭都忘了。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,催着他吃,他好象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。
丫环没有办法,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。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,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,弄得满嘴乌黑。
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。原来,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的时候,眼睛还看着字,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。
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:“你要保重身体呀!你的字写得很好了,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?”羲之抬起头,回答说:“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,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。我要有自己的写法,自成一体,那就非下苦功夫不可。”
7. 讲究炼字的诗句
“炼字”是我国传统的修辞艺术,锤炼的目的在于寻求恰当的字词,既生动贴切又新鲜活泼地表现人或事物,就是说不仅要求字词用得对,还要用得好。
朱自清的《春》是篇写景抒情散文,用“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”来评价它毫不为过,其诗与画融,情与景谐尤为鲜明的表现在朱自清的炼字艺术的成就上,且不说“小草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”的“偷偷的”和“钻”,也不说“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”的“逼”用得是如何的好,我们单论“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”的“闹”字。 “闹”字生动贴切的表现了蜜蜂翅膀振动发出来的声音,新鲜活泼的描绘了争奇斗艳的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竞相采蜜的情景,而花的争奇斗艳与蜜蜂的竞相采蜜这一静一动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突出了一片喧嚣沸腾的境界。
而这只是花间的景象,只是春天的一个极小的角落,它更以小见大的展示了春天,让人联想到了无限的充满了盎然生机的春意。于是乎,锤炼过的词语,其动人处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、新鲜活泼的表现了人和事,还在于它能够带给人巨大的想象的空间,使人展开联想的翅膀。
其实,这个“闹”字还值得我们深究。宋代宋祁《玉楼春・东城渐觉春光好》一词中有一句曰: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。
后代评论者极为推崇其中的“闹”字,刘体仁《七颂堂词绎》认为:“‘红杏枝头春意闹’,一闹字卓绝千古。”因为这个“闹”字生动的表达了春天的生动景色,并唤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,也就是红杏枝头有何许春意,并最终以小见大的让人联想整个春意。
从而突出了整首词的境界。所以近代王国维在《人间词话》中评价这首词时说:“着一‘闹’字,而境界全出也。”
可见,炼得极好的字,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,不仅在于它的生动贴切和新鲜活泼,更深层次上说还在于它给人带来的巨大的想象的空间,让人展翅联想。 当然,炼字并非信手拈来,那要花费极大的工夫,比如人们熟悉的王安石的《京口瓜洲》中的“绿”是诗人多次、反复锤炼得来的。
又如孟浩然的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的一“就”字,如若我们为其拟换一字,如“醉”、“赏”、“泛”、“对”等,再与“就”字比较,不难发现这些字就相形见绌了。“就”字之所以妙,在于它不同“赏”、“对”那样直露而意浅,又不如“醉”、“泛”那样刻意雕琢和费解,“就”字平易自然,“语淡而味终不薄”,其靠近、趋向之意十分形象地表现了走近、欣赏这一动作和对村庄、故人的向往心情,其内涵就不仅仅是“观赏”这些字眼所能表现、包容的。
关于炼字艺术最为后人传颂的是唐代贾岛的“推敲”故事。推敲,指反复琢磨研究,也是炼字的诀窍所在。
此意由该故事得来,有书记载:“岛初赴举京师,一日,于驴上得诗句云: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。始欲着“推”字,又欲着“敲”字,炼之未定,遂于驴上吟哦,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,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,岛不觉冲至第三节,左右拥至尹前,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,韩立马良久,谓岛曰:作敲字佳,后留连论诗。
此事反映了古人作诗的反复锤炼的严肃态度,被后世传为佳话。 品尝古代诗人的炼字艺术,你一定会获益匪浅,并理解到炼字的诀窍所在。
一,要提高观察事物,认识事物的能力。 以健康的思想为立脚点和出发点,以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深刻的观察为依据,去选择恰到好处、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语。
例如: 原句:眼看朋辈成新鬼, 怒向刀边觅小诗。 改句:忍看朋辈成新鬼, 怒向刀丛觅小诗。
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,作者改“眼”为“忍”,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;改“边”为“丛”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。 只有对人和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,才能见微知著,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,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词语,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。
二,力求准确、妥帖。 准确、妥帖是用词的第一要求,它要求用词不能含糊,必须符合题旨意境的需要。
用词准确、妥帖,就会产生一种质朴的美感和力量。 杜甫有诗曰“身轻一鸟过,枪急万人呼”。
粗略视之,可能我们不会识得“过”字之妙,也许会觉得它平淡肤浅,如若用其它字来换,结果又如何呢?比如换为“落”、“起”、“下”、“疾”,而这些字只表现了的开始和结局,且“疾”又较抽象,只有“过”字特别传神,形象、生动、准确地表现了主人翁身轻如燕、武艺高超,恰倒好处地表现了主人翁像飞鸟一样在眼前飞过。给人以美感和强大的震撼力。
三,力求“着一字,而境界全出”。 “着一字,而境界全出”是炼字的最高境界,清人贺贻在《诗筏》中谈到:“炼字炼句,诗家小乘,然出于名手,皆臻化境,盖名手炼句炼字如执杖化龙,蜿蜒腾跃,一句之灵,能使全篇皆活,一字之警,能使全句皆奇。”
可见,字炼到极好处,其作用之大、效果之好。 张先《天仙子》有句云:“云破月来花弄影。”
一“弄”字而境界全出,作者张先抓住“弄”字来强调其在创造意境中的作用,从而使全句生动、活泼、新鲜,使感情融化于其中,使景物拟人化,从而创造出意境浑一,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。达到了“一字之警,能使全句皆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