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郎新歌歌词引争议!心理专家解读,激情“骂战”源于什么心理?

来源: 互联网

受访专家: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、高级心理教师 曹大刚


(资料图片)

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王家璇

7月19日,刀郎新专辑《山歌寥哉》正式发行,其中一首歌曲《罗刹海市》,因歌词具有极强的讽刺和象征意味,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热议。不少网友认为刀郎新歌歌词是在内涵、暗讽多位歌手,并挖掘出其与个别歌手多年前的一些“恩怨”,而后纷纷下场“站队”,为刀郎打抱不平。相关女歌手最新一则短视频的评论区迅速“沦陷”,目前已有超过700万条谩骂评论。

为什么人们会对一首歌曲反应如此之大,谩骂如此激烈?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、高级心理教师曹大刚告诉“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”记者,看似简单“打抱不平”的背后,成因其实很复杂。

三年疫情,使人们身心都受到了一定影响。当一首歌曲牵动其情绪,将自身带入其中,就有可能造成对歌曲的过度解读,并顺势引发比较剧烈的情绪反应。但在整个事件中,同为谩骂者,却也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。

第一类是带头谩骂、情绪特别激愤的人。这类人大多自我价值感较低、自我效能感不足。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价值,便会寄希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做个“英雄”,渴望扮演一个正义的、强者的形象,去评判他人,同情弱者,为正义发声。越多人关注到他的留言,他就越觉得有满足感,越能找到自己的价值。

第二类是对事件产生强烈共鸣的人。当一个人觉得某件事和自己过去的经历很像时,就会产生强烈共情,并在网络上对那些曾经的“施害者”进行反抗。他们希望自己的力量能被别人看到,拯救了他人,也似乎就是为曾经的自己抱不平了。

第三类是盲目跟风的人。跟风本是人们更好融入主流环境的一种方式,也是群体社会化的一个结果。在面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时,人们会天然地同情弱者或受害者,情绪也比较容易被煽动。跟风行为一方面是出于从众心理,另一方面也源于归属感的缺失。这类人大多喜欢二元式看待问题,认为事情都是“非黑即白”,又常常缺乏自己的判断,尚未了解事件的原委,就贸然“站队”。女歌手短视频评论区数百万条的谩骂,似乎暗示“大众”一方的观点就是对的,骂就是对的,于是他们就也会跟着做了。

第四类是看热闹的人,不站队也不发声。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事件并未触碰其内心,所以不甚在意,也可能就是本身心态平和,理智且懂得谨言慎行。然而,无论是哪种原因的看热闹和观望,都具有引流作用,点击率和浏览率越高,事件扩大的影响也就越大。

曹大刚说,网络谩骂也与人们的年龄、受教育程度、文化水平和个人气质特性有关。相对来说,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易被煽动,出现激烈的谩骂反应。青少年的心智、三观还未完全形成,可能因自控力较差被影响,特别是即将步入社会的他们,急需得到同伴、家人、朋友的认可,找到自我价值感和社会价值感,也就比较容易做出谩骂行为。此外,本就心态平和、情绪稳定的人,会比性子急躁、冲动易怒的人,更少出现过激行为。

无论出于哪种目的,网络谩骂及“观战”带来的影响都是弊大于利的。不可否认,不良情绪的宣泄能一定程度上排解压抑,但过激语言可能伤害他人,严重的还会违法。互联网上,每个人都戴着一张面具,似乎可以畅所欲言,但若相互谩骂多了,则会导致整个互联网的环境乌烟瘴气,负面信息过载,所有人的情绪和行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,逐渐变得消极、焦虑、情绪不稳,进而波及个人的现实生活。

“有些负面信息,不是人们选择不看就不知道的,所以学会如何面对负面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。”曹大刚说,面对各种信息,都应当多角度、多维度看待,尽可能做到理性分析,不从众、不网暴,不要带节奏、带情绪,也不要让负面信息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和判断。无论你觉得正义与否,选择谩骂网暴的方式都是不应该的,跟风谩骂更加要不得。如今,国家已有网暴相关的立法,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,仍需要大家谨言慎行、理性发言。▲

相关新闻
老屋学校

文丨吴桂元每当走近老屋学校,“团结紧张、严肃活泼”八个大字格外